_首页绿色天地
实地探访古运河旁谢村码头 感受现代化环保化的渣土运输方式
2017-10-13 04:44 来源:浙江在线

多年来,“无处可倒”、“到处乱倒”一直成为渣土处置的代名词。同时,也成为了影响城市扬尘污染的重要因素。

  在城市化发展中所产生的建筑渣土究竟该如何正确处置?最终流向哪里?究竟该如何规范、遏制建筑垃圾乱象呢?

长期以来,“尘舞漫天”的渣土乱象频频发生,不仅造成了城市环境“脏乱差”,许多的渣土运输车辆也给城市道路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。

  在杭州,由于主城区没有专门的建筑渣土处置场地,所以大部分渣土都将通过水路、公路等运输方式,运往周边的海宁市、海盐县、湖州市、乌镇等地进行绿化回填利用及矿区回填消纳。

  日前,记者从杭州市城管委了解到,杭州的几个渣土运输临时作业点,都靠近水路。这些码头原先大都设施简陋,且分布不均。为了改善及解决这些问题,近些年来已对这些码头实施了全面提标改造。

  这些经过改造、升级过后的码头,究竟蜕变成了什么模样呢?近日,记者也走进了座落在拱墅区的杭州港谢村渣土中转码头(以下简称“谢村码头”),感受现代化、信息化带来的全新改变。

改造后的谢村码头

  未来将消纳杭州主城区70%的建筑渣土

  谢村码头,邻靠京杭大运河。在经历长期“散乱脏”的阵痛以后,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“变革机遇”。

  “码头目前正在进行设备调试阶段,等到正式运行,杭州主城区70%的建筑渣土将会运送到这里。”作为负责谢村码头改造的单位,杭州绿农环境工程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绿农”)总经理杨策告诉记者。

  201610月,杭州市政府、市城管委、拱墅区政府、市规划局、市交通运输局、市港航管理局、市环保局、市运河集团和市公安交警局等部门联合绿农改造谢村码头,今年2月谢村码头正式开始建设改造,6月底码头正式改造完成。

  记者了解到,本次共改造7500吨级泊位,其中建筑渣土专用泊位6个,泥浆专用泊位1个。码头陆域占地面积约72亩。建成后将为杭州拱墅区、江干区、西湖区、下城区消纳建筑废土2430万吨/年、泥浆300万吨/年。

  现代化改造环保科技助力

  让古运河旁的码头焕发新生机

  长期以来,谢村码头依靠着地理位置的优越,在水路运输中占尽优势。如今,随着提升改造的完成,彻底让谢村码头完成了从“古老”到“现代”、从“传统方式”到“信息化”的转型。

  杨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再三表示“环保化、规范化、自动化、信息化”,是改造完成后的谢村码头最大的特点。

  记者在码头的监控调度中心看到,以现代化的云计算技术、物联网技术、系统接口技术、网络传输技术为核心,对目前谢村码头的渣土运输、处理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优化,逐步构建起来的跨部门、专业化、一体化的码头管理信息平台系统,城管、交警等相关部门可以24小时监控码头运作情况,严把渣土消纳关,从终端上完善渣土监管过程的最后环节,提升码头管理效率和信息化程度,并为广大渣土运输企业提供从入场、称重、调度、卸货、计量、安保的“一站式”服务。

“主管部门也可以随时看到码头运作的状况,一个工地需要多少运输量、哪几个泊位有空位等情况,今后通过手机APP也可以随时查看。”杨策向记者介绍道。

  除了现代化的提升改造外,记者还了解到,每一辆车队在进入码头前,均需提供一份泥浆和渣土相应的检测报告,同时码头也将入驻有第三方环保机构,随时进行检测抽查。

在采访现场,记者还看到码头配有相关的喷雾设备和喷淋设备,等到码头正式运行启动,每一辆出厂的车辆均需进行喷淋清洗以及风干,可减少渣土车辆在运输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。

水路开道,谢村码头的建筑渣土将运往德清等地的处置场地,缓解主城区渣土无处消纳的难题。依托京杭大运河,在城市化进程和地铁建设的加速推动下,作为杭州市第一个大型的、现代化的建筑渣土水路中转作业点,将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

版权所有 © 浙江省环境监测协会 浙ICP备15003538号

微信关注